人勤春来早。眼下,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春风行动”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一场场特色招聘、一趟趟务工专列、一次次就业帮扶,成为各地区各部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生动写照。
“饭碗是天大的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既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民生的“温度计”、社会的“稳定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城镇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培育都要重视扩大就业容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超过2100万人,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去年以来,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不足等挑战,我国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在近年来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
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内容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总书记阐明了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主要包括: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等;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不仅有活干,而且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与这些条件和要求相比,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总量依然庞大,就业总量压力仍将存在。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就业群体不断壮大等带来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亟待解决。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加快形成共促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合力。
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一方面,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还要靠发展。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好,就业才会好。人社等部门推出民营企业服务月等活动,优化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为广大企业稳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企业能否提升就业质量、承载就业增量,还是要看其所在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当前,我国服务业和制造业两大产业都是吸纳就业的“大户”,有分析表明,随着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目前我国1个百分点的GDP增幅,能够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约200万个。再看制造业,2024年我国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到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大量都与制造业相关。不妨把稳就业同加力推进“两重”建设、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结合起来,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服务消费发展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二是完善供需对接机制,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2024年,我国接续开展“10+N”就业服务活动,累计举办招聘会20余万场,提供岗位超过9000万个。从数量看,应该说岗位供给不算少,但从一些招聘会现场可以观察到,或是求职者对某些岗位不感兴趣,或是有的岗位本身要求较高,最终总有一些岗位匹配不到劳动者。
解决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需要从劳动者和在校生两方面着手。对劳动者而言,随着新产业、新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更新,这就需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通过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对在校生而言,部分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已经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这就需要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健全人才需求与学科专业调整联动机制,加快培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
三是精准发力,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面临较大的求职压力,我国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强化政策支持。从开展“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面向广大青年发布岗位超千万个,到2025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继续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应届生招录比例升至约七成,再到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1131”(针对性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和1次培训或见习机会)实名服务,有效推动了16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持续下降。
今年,针对重点群体就业,人社部门拿出更多务实举措,包括开发更多发挥毕业生学有所长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打造特色劳务品牌、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等。随着存量政策有效落实,增量政策加力推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重点群体就业将拥有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前景。
四是强化政策协同,集成政策对就业的牵引力。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制约提升就业质量、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的卡点堵点问题,仅靠就业政策单点发力还不够。比如农民工就业,如今许多跨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不仅关注工作条件、工资待遇,还更关心子女教育、就医养老、居住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而对于越来越多选择就地就近就业的农民工而言,他们则关心是否有更多灵活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保护能否更健全等。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就是要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纳入宏观调控体系,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教育等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加快构建部门协同、系统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集成政策对就业的牵引力。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我国将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期待这场“春风行动”拉开今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序章,更多针对性强、含金量足的改革举措接续落地,合力托举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邱超奕)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鄂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鄂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翔天科技 版权所有:鄂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鄂ICP备05017375号-1 联系地址:鄂州市鄂城区滨湖南路103号 联系人:办公室 联系电话:027-60358511 网站标识:4207000008 点击总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