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鄂州市2022年上半年人才流动报告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才服务中心 日期:2022-07-21

2022年我市紧扣“武鄂同城、城乡融合”的发展定位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实施好“新鄂州人”计划,坚持以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鄂州加速建成“两区一枢纽”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我市人才存量情况概述

    “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人才引擎”推动创新、引领发展,构建了较为完的人才政策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人才工作经验,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完政策体系助力人才流动在全省率先就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具体实施意见,构建起以“新鄂州人”计划为引领,以“333”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121人才池”计划、“企业千名引硕”工程、“我选湖北·青英汇鄂州”行动等为支撑的“1+N”人才政策体系,架构清晰、门类齐全、含金量高。五年内,共引进了院士3名,国家省级特招人才18名,各类高精尖缺人才624人,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40个;为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引进名校毕业生404名;为企业引进硕士、博士和重点高校本科生(985、211)1123名;吸纳大学生参加实习实训1.6万名,新增大学生就业创业1.1万名。全市人才总量呈现直线式增长,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人才模式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痛点、难点、堵点,在推进“五链”深度融合上探索新路子,采取“领投跟投”“股权债权”“参股不控股”和“专利质押贷款”等方式支持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新思路。政府作为最大“天使投资人”,共投入6亿元,撬动各类社会资本43亿元,助推产业升级。2021年,我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6件/万人,稳居全省第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186.9亿元,同比增长14.6%,增幅居全省第三,占GDP比重16.4%。2021年,全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3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单位累计达262个。人才成为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流动红利充分现显。

(三)产学研深度融合增添发展新动能。依托葛店开发区的产业区位优势,积极承载光谷科创走廊东扩战略深化“专家教授研发在武汉、成果转化在鄂州”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见效。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创新院98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截至2021年底、华科大鄂州工研院正式入驻科技创新项目47个,占全市科技创新项目的42.7%。武汉大学第四代同步光源、中科院沼山长基线原子干涉科学观测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钙钛矿太阳能、中部医疗、深紫科技、PET-CT等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打造“国之重器”、深度融入“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四)营造良好人才生态引导人才流向坚持“党管人才”,市委将人才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负责同志“一对一”联系服务专家316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加32家,连续三年将鄂州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提升到1800万元,各区配套设立995万元。在全省首场召开“全市人才工作大会”,35位人才获得“新鄂州人”系列荣誉。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建立市区“人才服务联盟”,打造“互联网+”人才服务平台,推行“鄂州人才服务卡”,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保障、纳税返还等“全周期”的人才服务。尊才爱才敬才的良好生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二、2022年促进人才流动工作的主要举措 

)多措并举全方位激发人才流动新活力

1、重点狠抓劳务人才就业。在全市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金秋招聘月”、“大篷车下乡送岗”“百日千万”,线上、线下、网络直播等一系列招聘活动53场,以服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普通劳务人才就业为重点,市区、镇(街道)村四级协同,通过进企选岗、到村送岗、网络供岗等八项招工硬举措,为企业用工提供服务。2022上半年我市企业招聘1388,极大程度缓解了我市重点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2、持续开展党政人才选拔。2022年全市共计划招录161名各级公务员,同时完成“人才池计划”政策修订工作,专属设置60个计划的“人才编制池”,根据《关于做好2022“121人才池”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鄂州人社202111号),专项招聘征集50个岗位87个计划;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招聘征集43个岗位77个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持续开展,计划招募68人“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稳步推进,拟招学员40名。

3、稳步推进专技人才聘用。结合我市2022年新出台的“人才强企工程”,为我市企业引进一大批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大学生、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规范化、智能化、市场化的人才发展及人才服务工作,由第三方人才发展服务公司统筹组织有关企业前往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招聘活动,目前,“人才强企工程”拟计划为我市76家民营企业引进1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

4、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人才创新创业。组织参加校园人才交流会,全方位支持高校毕业生人才创新创业结合我市升级出台的“才聚荆楚·智汇鄂州”行动精神,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人才就业创业保障和支持截至6月共服务3053名大学生到我市创业就业,组织开展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申报工作,向省人社厅推荐申报鄂州市旺涵酒店投资公司等3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同时,积极与本地高校鄂州职业大学沟通对接,推进开展“培训进校园”“招聘进校园”“政策进校园”等系列工作。

5、积极引进高层次院士专家创业创新团队。以新升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梧桐计划”为指引,提高资金资助标准,增强政策吸引力,上半年完成兑现第三批、第四批11个“333”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资助资金84万元。累计引进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26人,享受国贴、省突、市贴人才129人,高精尖紧缺急需人才659人。并通过2022年度“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活动对接18名高层次人才以柔性引才的方式为我市开展基层服务和科技攻关,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促进人才高效流动。

1、坚持党管人才基本原则。加强党委政府统筹领导。健全人才工作例会制度、议事制度,进一步增强领导小组统筹力。升级出台鄂州市“人才新政”等系列政策,全面推进人才政策落地落实。制定《鄂州市人才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设置、推进落实、考核管理制度,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党政“一把手”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人才优先发展倒逼机制。

2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主体引才作用紧扣武鄂同城、城乡融合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以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基础,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主体,以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补充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格局。学习借鉴武汉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经验,起草相关管理办法,拟建市级产业园一个,争取湖北方阵、湖北纳杰等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共同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提质升级。积极牵线搭桥武鄂两地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探索为两地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在人才发现、推荐、引进等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党政部门引才与企业引才、中介引才、以才引才等多种方式协同并用的工作格局

3全方位强化劳动力市场监管建立劳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加强人才市场监管和人才需求监测,推广电子劳动合同应用,组织开展落实最低工资、工作时间、裁员补偿等规定与带薪休假、高温补贴、工资足额发放等政策的监督检查,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为人才的流动性创造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条件 

4、多维度为人才提供后勤保障服务打造“人才之家”,全面提供“保姆式”服务,及时解决人才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职称评审、医疗保障及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推行推广“高层次人才服务卡”、“楚才卡”为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的金融咨询、专利申报、购房补贴、家庭医生等服务事项提升至34项。实施“筑巢工程”,建设人才公寓2240套,并按照四星级标准加快建设“润马塘”人才社区打造湖北省新型人才公寓标杆,为来鄂州各类型干事创业的人才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当前我市人才流动存在的主要阻碍

(一)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相对不活。全市人才总量依然不足、结构不优、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航空物流、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仍捉襟见肘,农村实用型人才相对偏少,同时招才引智手段较为单一,“招商+招才引才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对于鄂州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所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思路不够开阔,留才措施不足,人才流失率相对偏高。

(二)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强。目前,鄂州市城市功能要素不齐、标准不高,如葛店开发区、梧桐湖新区经过多年建设发展,虽然聚集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但与之相配套的社区、学校、医疗康养、商业购物、文化乐等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全市人才保障性住房没有整体规划,标准不高,与人才需求不匹配。城市对人才的吸附力还不足,人才难引,更难留。

(三)新形势下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还不优化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抢抓机遇、创新方式引进人才的战略意识还不足优化人才政策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发挥还不明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路径仍较单一,政府“天使投资”的撬动作用还不明显,运用市场化手段聚才、育才、用才的办法措施还不多人才评价、人才流动等体制机制障碍,还未完全革除,人才活力不足

(四)大抓人才的工作合力还未形成。全市上下对人才工作齐抓共管、“集体打卡”的合力和韧劲还不足,大抓人才“第一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还不强,工作仍存在“上热下冷”,重引进、轻培育,重“补贴”、轻帮扶,对人才工作“重绩”“显绩”多于对人才的关心和培养。

 

加速我市人才流动的建议对策

(一)优化工作机制全面激发人才工作活力。严格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进一步完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构建各区、各职能部门联合协作、高效推进运作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和用人单位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发挥考核引导作用,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政绩考核加快产才融合步伐。构建“招商+招才”“人才+项目”“人才+产业”工作新机制以产业链引领人才链,用人才链支撑产业链

(二)构建政策新优势夯实人才基数聚焦城市发展需求以政策优势引导人才流向加速推进武鄂人才集团鄂州分公司的建立,并通过项目合作、挂职兼职、市校共建“周末工程师”、“院士专家鄂州行”等多种灵活方式手段柔性引才。进一步细化出台《高端人才重大项目“一事一议”规则》等配套政策打造更加积极有效、更具特色的人才政策“升级版”。进一步优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方式,运用市场机制提升人才项目评审质效,将更多自主权下放给用人主体、行业组织、市场机构,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行业主导,变政府领投为风投领投、政府跟投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三)着力优化引、育、留的良好生态。发扬“店小二”精神,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党委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同步联系专家人才,谈心谈话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统筹做好人才住房保障,加“润马塘人才公寓”“双创谷”项目建设,打造一流人才社区。优化拓展人才服务项目,构建“才聚鄂州”在线服务平台,试点实施“一站式”“一网通办”等人才服务。通过确定“鄂州人才日”,召开“人才工作大会”,建设“人才主题公园”等形式厚植城市人文底蕴争创最美人才宜居城市构建近悦远来以城引才的良好生态。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鄂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鄂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翔天科技
版权所有:鄂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鄂ICP备05017375号-1
联系地址:鄂州市鄂城区滨湖南路103号 联系人:办公室 联系电话:027-60358511 网站标识:4207000008
点击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