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扶贫部门贫困劳动力信息系统显示,我市共有贫困劳动力20445人。截至目前,已实现外出(出村)务工19372人,占去年外出(出村)务工人数的109%;本地(村内)转移就业1031人,两项合计共实现就业20403人,就业率达99%。由于疫情及国际、国内不稳定因素对经济形势的影响,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目前尚有42名返乡贫困劳动力未实现就业。在外出(出村)务工的19372名贫困劳动力中,出省就业2800人,省内市外就业5616人,市内(村外)就业10956人。在本地(村内)转移的1031人中,工商企业吸纳356人,生态农业基地吸纳259人,生态文明(卫生防疫)公益性岗位吸纳368人,自主创业48人。另外,近年来,我市累计实现在本地(村内)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8697人次。其中,工商企业吸纳4362人次,生态农业基地吸纳2058人次,自主创业92人次,目前在岗公益性岗位(人社部门开发)1446人。市扶贫部门还设置光伏公益性岗位722个,累计吸纳739名半贫困劳动力及弱贫困劳动力就业。
一、“实打实”调查,全面摸清贫困劳动力信息。3月9日至12日,我市以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下文,动员全市包保干部深入到每一个城镇及农村家庭,通过扫码采集的方式对全市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及求职、外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共采集有效信息72920条,其中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信息3226条。由于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经常变动,今年4月及8月,市人社部门又联合市扶贫办,以村(社区)为单位,依托基层扶贫干部及机关包保干部对全市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了普查。其中,4月26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市20445名贫困劳动力中,已实现外出(出村)务工14334人,本地(村内)转移就业5392人,未就业719人。8月30日调查数据显示,全市贫困劳动力外出(出村)务工19228人,本地(村内)转移1186人,未就业的31人。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做到了实时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并实行动态管理。
二、“点对点”服务,全力组织贫困劳动力返岗。3月下旬至4月初,返岗务工是贫困劳动力最强烈的要求。市人社部门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商会、劳务派遣服务机构、用工集中企业及当地人社部门,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的方式积极组织在外务工人员分批有序返岗。全市共申请由鄂州直接发往深圳东、杭州东等地的客运专列5次,向惠州、东莞、深圳、杭州等地输送务工人员4982人;对接4家具有省际包车资质的客运公司,向深圳、广州、珠海、南京等地精准输送返岗人员7000余人。在这期间,3418名贫困劳动力享受到了“点对点”服务,其中市内返岗1929人,市外返岗1489人。
三、“面对面”对接,全力推进贫困劳动力外出。返岗过后,由于疫情影响,一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如何帮助贫困劳动力重新外出成为了人社部门的又一工作重点。为此,我们在省人社厅的指导下,积极对接山东省(省厅指定的“6+1”劳务协作地区)等地人社部门,动态掌握有意愿招用鄂州籍劳动力的市外用工企业信息,并通过报纸、电视、H5宣传片等方式第一时间向城乡劳动者推送。共推送用工企业223家、岗位信息18336个。同时,我们还在线下招聘活动现场设置劳务协作报名处,线上组织我市求职人员与山东等地企业进行远程面试。8月20日,在省就业局领导的带领下,我市21名叉车工成功前往山东省胶州中国邮政物流公司上班。山东省人社厅、东营市人社局有关领导亲自到我市进行劳务协作交流。广东、深圳、惠州、浙江、南京等地企业也相继来我市引工,截至8月底,全市共通过劳务协作模式输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1236人。
四、“一对一”包保,全力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一些没有外出务工意愿,长期蜗居在家及外出后又返乡的贫困劳动力一直是我们就业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对这些人员,我们按其户籍地,依托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采取“四个一批”的方式,实行“一对一”包保服务。
一是工商企业吸纳一批。鼓励本地生产经营较好的服装、纺织、电子、种养殖、农副产品等用工形式灵活的工商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使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今年,工商企业新吸纳了356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二是生态农业基地吸纳一批。鼓励能人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我市共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36个,建成家庭农场725个、生态农业基地466个,生态农业基地今年新吸纳了259名贫困劳动力帮助其实现就业增收。
三是自主创业一批。坚持“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模式,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创业服务。广泛发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针对有条件、有意向的贫困劳动力,采取“乡村出名单、培训机构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的方式开展免费就业培训。截至目前,共为759名贫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培训,其中技能培训562人,创业培训197人。今年,全市通过创业扶持新增自主创业贫困劳动力48人。
四是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员纳入就业兜底对象范围,积极开发卫生防疫、养路、护林、保洁、生态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贫困人员,并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帮助符合条件的精准扶贫对象“家门口就业”,今年新开发生态文明公益性岗位安置精准扶贫对象368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扶贫部门找人、人社部门找岗”的原则,部门联动、内外结合,切实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率。一是加强信息管理。依托扶贫部门贫困劳动力信息系统,会同市扶贫办,采取实地督查、电话抽查和现场解剖的方式,对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再次进行调查核实。全面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建立好返乡人员清单、省内务工人员清单、吸纳企业清单等“三个清单”,定期会商,统一口径,加强对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监测和动态管理。二是做好劳务对接。继续深化劳务协作,加强省内省外劳务对接,主动收集输入地缺工企业、缺工岗位信息,加大劳务协作宣传,组织我市有意愿的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前往输入地工作,并跟踪其就业状况和生活状况。三强化就业帮扶。加强对返乡的贫困劳动力的监测和帮扶,按照“返乡一个,帮扶一个”的要求,开展清单式管理。对核实后仍未就业或重新失业的贫困劳动力继续采取“四个一批”的方式予以安置,确保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00%就业。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0年11月3日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鄂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鄂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翔天科技 版权所有:鄂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鄂ICP备05017375号-1 联系地址:鄂州市鄂城区滨湖南路103号 联系人:办公室 联系电话:027-60358511 网站标识:4207000008 点击总量: |
![]() |